新闻动态
以伊冲突下的海运震荡:中东线货柜运费飙升50%的背后逻辑
6月24日,特朗普宣布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。然而,市场情绪并未随之一锤定音。此前短暂的武装对抗已经在地缘政治与能源市场掀起层层涟漪,而在更为基础的全球供应链层面,这场冲突带来的扰动依然在发酵,特别是在中国对中东的集装箱海运上,运价一夜之间陡然上涨,部分航线涨幅已接近50%。
一、以伊冲突的连锁反应:海运的神经被触发
虽然中东局势从来不缺紧张,但以色列与伊朗直接对抗的规模性升级并不多见。自今年4月以来,随着伊朗报复性打击、以军高强度回击,波斯湾及红海海域的军事风险系数快速攀升,全球航运巨头纷纷调整航线或提升保险成本。而在这轮冲突中,即便停火短暂达成,但“不稳定”已成为市场的共识。
地缘冲突带来的首要影响是海运安全风险提升。一旦油轮或货船被误击,保险理赔将成为巨大隐患。因此,国际航运公司开始对中东航线进行溢价处理,船东普遍提高风险附加费(War Risk Surcharge),并对特定港口的运力调度更为谨慎,直接导致运价在短时间内快速走高。
二、中东航线集装箱运费飙升,市场反应真实且迅速
据深圳某供应链公司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发往迪拜杰贝阿里港的集装箱,在6月上旬报价是每TEU(标准箱)950美元,现在已经涨到了1400美元,接近50%的涨幅。”这种级别的上涨并非孤例,多个货代平台已陆续调升报价单。
实际上,这种波动并非首次。回顾2021年红海危机、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,集装箱航运价格都曾出现暴涨。但本轮上涨的特殊性在于:上涨来自安全成本的提升,而非纯粹供需关系失衡。
一位国内上市公司证券事务部人员对媒体表示:“这轮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中东航线的风险成本上升,尤其是保险成本、防卫费,以及临时航线绕行造成的延误。”
换句话说,此轮上涨并不意味着航运公司获得实质利润,而是“风险转嫁”机制下,整个链条从船东到货主都在为地缘不确定性买单。
三、短期之痛还是长期趋势?市场分歧正在显现
问题在于:本轮涨价是短期现象,还是未来常态?
一些分析人士认为,只要以伊双方维持停火且无新的大规模冲突爆发,这一轮运价将在7~10天内趋于平稳。毕竟中东航线不是高频航线,其运力调配具有一定弹性。
但也有观点更为悲观。考虑到目前红海—霍尔木兹海峡—波斯湾一线的战略敏感性,美伊之间的角力远未结束。尤其是以色列国内政局不稳、伊朗政权更替的外溢效应,以及11月美国大选临近带来的外交不确定,都可能使中东局势反复上演“边打边谈”的老戏码。
一旦未来冲突再起或协议破裂,运价恐怕还会迎来第二轮、第三轮上扬。“这不仅仅是航运价格的问题,更可能影响中国出口企业在交付周期、合同履约上的稳定性。”一位外贸公司负责人指出。
四、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不确定性?
面对不断上升的运费和日益紧张的发货节奏,出口商显然不能再“按兵不动”。有业内人士提出几条策略供参考:
提前锁舱、锁价:尽早与货代或航司签订短期包舱合同,避免临近发货时暴涨风险。
灵活调港:考虑通过阿曼、卡塔尔等中转港规避热点风险区,虽然航程增加,但整体安全性更高。
调整结算方式:在外贸合同中增加“运费变动条款”或设置价格浮动机制,防止突然上涨侵蚀利润。
加强保险保障:关注货运险条款,适时增购战争附加险与延期交货免责条款。
结语:地缘政治时代,航运成本不再是“可控变量”
当前,以伊冲突虽暂时偃旗息鼓,但对全球航运的冲击仍在持续释放。这不是一起单点事件,而是一种风险常态的显现。在全球供应链愈发脆弱的今天,运费不再是简单的物流成本,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场跨越国界的信心博弈。
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而言,这一轮中东运价飙升,既是挑战,也是提醒:全球贸易,不能再只看价格,更要看风险。
下一篇:没有了